石油实验地质
主办单位:中国石化集团
国际刊号:1001-6112
国内刊号:32-1151/TE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9709 人次
 
    本刊论文
中国石油开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和问题分析
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为其他生产部门提供动力来源,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1],中国2012年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为:煤炭70.6%,石油19.9%,天然气5.6%,其他3.9%;《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2]则显示,2013年世界煤炭消费量比重仅为30.1%,而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专业代写毕业论文和教学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32.9%和23.7%。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中国能源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以煤炭消费为主、总量增长迅速、结构演进缓慢、使用效率低下[3],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相较于煤炭,石油具有高转换率、低排放和低污染的优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对石油的比重将会逐渐与世界平均水平靠拢。石油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不均,我国探明储量仅占世界的1%,需要从境外输入石油以保证国内石油消费缺口,而仅从贸易渠道获取石油限制重重,因此加大石油开采业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势在必行。 
  现有文献对地域间石油流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其一,石油储量分布。杨宇等通过分析1980年以来的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数据得出中东、中南美洲和北美大陆占据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85%以上[4];其二,中国与不同地域石油输出国的合作往来。钱学文分析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5],刘曙光从战略层面分析中非双方的石油合作[6],何伦志等探讨了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发展策略[7],谢忠考等分析中国与东盟间石油发展前景[8];其三,中国石油贸易的运输渠道。李岩和邱研等认为中国需要结合海陆两种运输方式从多个方向输入油气资源以缓解马六甲海峡的制约[9-10];其四,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能源安全。郎一环等从油气出口国、进口国和运输通道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能源地缘政治面临的挑战[11]。前人的研究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国石油能源现状,但多数是以石油进口为切入点,但对外直接投资石油资源的研究鲜为少见。本文将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分析中国石油开采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中国能源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征 
  邓宁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指出,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并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呈正相关关系。中国目前正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即对外直接投资增加,逐渐快于外资流入的增加,虽然国家净对外直接投资仍为负数,但其绝对值在不断缩小[12]。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8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6%,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能源企业在“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十多年里,从最初的小规模尝试,一步步成长为具备资本、技术、人才的大型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积极投资并购,构成了近些年来中国能源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 
  1.1 资源供不应求是推动对外投资的根本动因 
  中国在2009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国内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其不足部分需从国外进口。商务部公布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巨额的贸易往来将中国制造带到全世界,赚来外汇收益的同时,也将国内资源输向国外。我国长期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造成实际资源长期净流出,使能源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达到极限[13]。中国目前对矿产、能源的进口依存度连年提升,实际上是伴随工业外贸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即汇集全世界的资源于中国,经过中国的加工改造后,以贸易的形式重新销往全球各地。 
  1.2 投资存量稳步累加 
  能源产业是采矿业的下属部门,据《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14]统计,2012年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47.8亿美元,占全部行业对外投资的14.1%(图1)。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仍旧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对能源以及矿产资源的需求继续快速上涨,使得中国采矿业进一步加强对海外矿产资源的投资力度。能源产业在采矿业存量增加的大环境下,因中国对外能源依存度的提升,对外投资存量也稳步增加。 
  1.3 投资地区遍及全球,集中于亚洲与非洲 
  在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之初,投资区域主要集中于与中国关系紧密、投资环境较好的传统资源大国,如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投资经验之后,将投资合作范围扩大到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与美国企业研究所联合编制的《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报告》[15],从2005年至2013年的8年间,中国累计向54个国家投资初级能源,遍及六大洲(图2)。能源投资存量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哈萨克斯坦和美国,此外非洲和中东地区也集聚了大量的中国投资。按照投资国别和地区划分,我国能源业投资于亚洲和非洲国家最多,二者总量超过总投资地区的60%。 
  1.4 投资主体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 
  201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名的跨国公司中有五个企业的主营业务在初级能源领域,占前20家公司中的25%(表1),这五个企业皆为国有大型企业。能源企业不仅境外资产排名前列,每年的境外销售收入也在全部行业的上游。2012年末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境外企业收入前10名中有4个该类型企业。
  2 中国石油开采业对外直接投资背景分析 
  2.1 国内石油产量几近峰值,依赖进口石油弥补缺口 
  我国石油储量主要集中于中、新生界陆相盆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构造活动频繁、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根据各公司年鉴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探明油田614个,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87.2×108吨,技术可采储量78.4×108吨,采收率平均为27.3%[16]。 
  目前我国石油产量已几近产能顶峰,2010年中国石油生产量达20301.4万吨,首次突破两万万吨,虽然2012与2013两年分别较上年产量略有提高,但依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生产需要,仍然需要从境外进口大量石油。根据201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图3),2008年~2013年中国石油的产量、进口量与消费量整体走势并不一致,产量增长趋势缓慢,可见中国国内石油产量接近峰值;在国内石油产量一定的情况下,进口石油弥补了国内的石油消耗缺口,因此进口量与消费量保持同步快速增长,同时也是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连年增加的原因。其中2013年石油产量为208.1×106吨,比2012年的207.5×106吨仅增长0.6%,占世界每日生产总量的5%。而同年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为507.4×106吨,比2012年的490.1×106吨增长3.8%,占世界每日消费总量的12.1%。2009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13年石油进口量达378.2×106吨,成为继美国和欧盟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的国家和地区[2]。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8.1%,逼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61%的对外依存度警戒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抑制当下的能源消费,预计到2030年中国75%的石油需要进口,每年将消耗高于2013年总量60%,约8亿吨石油[17]。 
  2.2石油行业全球化程度高 
  2012年世界石油产量为4118.9×106吨,已探明石油储量主要集中于中东和中南美洲,分别为全球总量的48.4%和19.7%。石油产出国通常为资源丰富而自身无法完全利用的欠发达国家;石油消费国则为工业发达且资源紧缺型国家,因此石油是国际贸易中交易额最多的大宗商品,行业全球化程度非常高,不仅拥有世界范围内最统一的国际市场,而且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卡特尔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产出的石油占全球产量的40%和全球贸易量的一半以上,OPEC通过统一成员国石油产量和市场定价实现了对石油行业的世界性影响力。中国50%以上的石油进口来自OPEC,由于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的石油供需不平衡,中国对OPEC的依赖程度将继续增加。 
  石油行业具有高风险、高资本密集、高技术密集的特点,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激烈的竞争促使石油行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全球化的并购浪潮[18]。世界各国的石油巨头必须具备充足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才能在全球的石油竞争中胜出。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专业代写毕业论文和教学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2.3 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石油的价格与世界宏观经济相互影响,而油价的波动直接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变化[19]。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根据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判断(图4),石油年平均价格在2008年达到第一个峰值,2009与2010年虽有所回落,2011年劲涨至111.26美元/桶并将这个势头保持至2013年。从长期来看,原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价格的上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20]。由此可以推测出未来几年石油价格即便有小幅回落,但仍将在高价位徘徊,这与全球石油的巨大需求量与产油国家动荡的地区局势息息相关。 
  3 中国石油开采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中国石油企业在石油行业全球化的并购浪潮中,积极拓展海外油气资源。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首的中国企业目前已初步在非洲、中亚中东、南美和东南亚五大油气生产区,形成了各自的投资区域和合作项目。根据《石油情报周刊》统计的2013全球石油公司排行榜50强榜单中,中国的“三桶油”分别上榜。其中中石油排名第四,是唯一进入前十强的中国石油企业;中石化相较于2012年前进两位,排名第十九位;中海油前进一位,排名第三十二[21]。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正逐渐成长为国际型企业,为我国石油行业树立标杆,同时也是对外投资的主力军。 
  中国以前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主要方式为石油贸易,而随着国内石油消费量剧增,单纯的进口石油已经无法保障稳定的石油供应。我国石油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变石油贸易为石油投资,才能确保国内石油供应。海外投资的方式有很多,诸如自主新建、合资新建、占多数股权的并购、占少数股权的并购、战略联盟等[22]。中国石油对外投资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3.1 投资海外份额油 
  份额油是指在石油建设项目中以参股、投资、技术服务的方式参与石油开发,每年按照合同约定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获取一定的分成油。中国的石油战略已经由从国际原油市场采购贸易油转变到投资海外石油以获取稳定的份额油。在获取份额油的过程中,最富成效的为“安哥拉模式”,即中国向安哥拉提供两期共40亿美元的贷款,在安哥拉没有抵押品和偿还能力的情况下,双方约定用未来开采的石油偿付,获取份额油[23]。“安哥拉模式”是中国在与非洲国家合作时采用的双赢战略,中国通过向非洲提供援助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非洲国家利用石油换取国家建设的启动资金,双方从中各取所需。中国石油企业目前已经在20个国家具有份额油储备,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苏丹、委内瑞拉和安哥拉,这四个国家的份额油储备占总量的67%。 
  中国向石油输出国投资的份额油模式保证了国内稳定的石油供给,却受到西方国家的无理指责,污蔑“份额油”扰乱了世界石油供给秩序。然而现有证据表明,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并未将开发的份额油全部运回中国,而是与其他跨国石油公司一样,根据国际油价走向选择石油市场[24]。中国在委内瑞拉开发的份额油就没有运回中国,一方面是距离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是中国现有的炼油技术对提炼当地石油尚有困难。由此得知,中国石油公司的份额油开发非但没有抢占其他国家石油来源,反而扩充了世界石油供给。
 3.2 中东地区以服务合同合作开发 
  中东地区是世界油气资源富集区,中国2013年的石油进口中有超过40%来自该地区。中东地区的一些资源型国家并不对外出售其境内的油气资产,只有通过服务合同的形式才能与此类国家进行合作。这些国家自身油气资源丰富,但国内政局不稳,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 
  中国石油企业在选择对外投资目的地时,主要参考的评定指标包括:石油储藏量、石油生产成本、货币汇率、石油价格以及资源国稳定性[25]。中东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低成本石油富集区,亦是中国石油投资的主要集聚地。生产成本低并不等同于生产风险低,单纯的考虑石油开采成本,中东地区是最理想的投资目的地,然而该地区政局不稳,贸然投资将会使巨额前期投资置于险境。因此,除去各个资源国家石油禀赋这类硬性条件,还应权衡该国投资环境,侧重于稳定性和货币汇率。在伊拉克,中国与其他公司一起合作竞标在该国的石油合同,截至2010年,中国成功在伊拉克竞拍到三个石油项目。伊朗由于受到国际制裁,国际油气资源投资出现空档。中国在制裁期间保持对伊朗的投资,成为伊朗主要的投资来源国。鉴于服务合同是进入此类资源型国家的唯一路径,中国石油企业意识到与这些国家合作的利与弊后,接受承担较高的政治风险以获取该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 
  3.3 签订长期“贷款换石油”协议 
  中国石油企业与包括俄罗斯、委内瑞拉、巴西在内的九个国家签订了“贷款换石油”协议。截至2010年,中国向资源型国家累计贷款高达770亿美元。以俄罗斯为例,2009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以5.69%的优惠利率为期20年的150亿美元贷款。作为回报,中石油可以在未来20年内,以市场价格稳定地获取由俄方提供的300千桶/日的原油。 
  “贷款换石油”通过协议确保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稳定的石油供给,同时为中国产品开拓国外市场。中国向石油输出国提供的贷款部分以人民币结算,而且鼓励这些国家购置来自中国的基建设施、通信网络和卫星系统等,以此推广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26]。 
  虽然石油贷款能为中国带来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但与资源型国家签订的协议很有可能由于该国的政局动荡,导致协议作废,或者该国不按照协议约定按时足量地交付原油,因此这并不是石油公司最倾向的方案。然而现阶段国际优质油气资源紧缺、竞争激烈,石油贷款仍然是我国石油企业可以采用的投资方式。 
  4 中国石油开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 
  4.1 政府的强力支持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是以政府控权的手段鼓励国有企业、民营控股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国家为本国企业提供政府补贴或银行的低息贷款,并为它们在接洽外国政府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27]。政府的支持为中国企业提供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雄厚资金,增加其投资优势以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中的胜算。而且,我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可保证投资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82万亿美元。石油行业进入门槛高,前期投入量大而且收益周期长,具有很大的投资风险,投资该行业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为国内石油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来源,确保了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顺利进行。 
  4.2 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人民币升值利于中国对外投资。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人民币全年升值幅度达3%。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存在负面效应,然而对中国对外投资有积极影响。不断升值的人民币使我国石油企业可以在资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购买更多的境外资产。 
  其次,可借金融危机抄底优质资源。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国外许多资源型企业资金链断裂,多数跨国石油公司纷纷缩减了其海外投资预算,个别跨国公司急于出售旗下股份、产业以及部分矿源以保证企业资金供应,中国石油企业可以借助这个机遇购买优质矿源。再者,跨国公司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仅实力受挫,而且更难从金融渠道融集投资资金,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在此阶段更具竞争力。 
  5 中国石油开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挑战 
  5.1 石油产出国政局不稳,投资风险高 
  半数以上的石油产出国属于政局不稳的欠发达国家,需要来自国外的资金、技术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中国资金的到来,帮原本缺钱缺科技的国家开发了闲置的油气资源;中国相对发达的科技,虽不及西方领先技术,仍能帮助部分石油产出国更好地开发本国资源。石油产出国利用中国投资发展本国经济,中国借助该国的资源保障国内能源供给,是一种双赢合作。然而,中国石油企业由于自身经验欠缺,投资这类国家之前并未很好地了解该国国情、风俗,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各类摩擦,甚至无法继续合同,造成巨大损失。 
  为避免获取信息渠道单一,我国石油企业在投资之前应先聘请国际专业咨询公司进行系统调查,在全面了解东道国国情后有针对性地做出选择。对于欠发达国家,我国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兴建当地欠缺的基础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以物换物的形式换取资源。对于已经发展成熟的石油产出国,中国企业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开发,降低单独投资的风险。此外,向石油产出国提供长期贷款换取等量石油,也能够减少东道国政局动荡的威胁。 
  5.2 对石油输出国的投资引发西方国家顾虑 
  中国在非洲的大举投资引起了西方国家的侧目,西方国家因自身经济乏力,无力开发非洲能源,但对中国大规模投资曾经的势力范围颇有微词,将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称为中国的“新殖民主义”,希望通过舆论的压力,抹黑中国对非洲的影响。非洲和中东地区储藏了超过全球总量一半的石油资源,需要世界各国协作完成开发。我国石油企业可以与西方国家的跨国石油公司或其他国家的国有石油公司一起,共同开发当地能源。与跨国公司合作,一方面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学习他人的技术,借用已经发育成熟的当地网络;另一方面也能转移西方国家的负面关注,降低对工程透明度的要求。
 5.3 石油运输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 
  中国石油进口的运输形式主要包括海运、管道和铁路三种。然而,跨国的油运管道建设不足并且铁路运输石油的能力过小,几乎90%以上的石油运输主要由海运完成[28]。海上石油运输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中东或北非经过霍尔木滋海峡或者苏伊士运河-亚丁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中国沿海港口;另一条是从西非-好望角-印度洋-马六甲-南中国海-中国沿海港口。无论是哪条线,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29],此处如瓶颈一般扼住中国石油进口的要道。此外海上运输容易引发原油泄漏且时常受到海盗的骚扰,中国亟需开拓新的运输途径来减少对海运石油的依赖。 
  中国目前正积极投资兴建跨国油气管线,包括东北、西北、西南三条油气管线[30]。东北一线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始,经黑龙江进入中国大庆,包括石油和天然气两条管道。西北一线的石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进入新疆;天然气管道由土库曼斯坦开始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入新疆。西南一线的石油管道将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经缅甸港口上岸运送到中国云南;天然气管道将缅甸的天然气输向中国。 
  6 结论 
  以石油开采业为代表的中国能源产业现阶段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中国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能源缺口扩大的情况下,以中国特有的大型国企为领跑人,参与到国际能源全球化这个舞台当中。部分国家认为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种,将中国投资世界能源视为威胁其国家安全,肆意抹黑中国形象。然而中国的投资不仅满足国内能源所需,而且扩大了世界石油产量,同时为石油产出国带去了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其亟需的物质帮助,这正是中国投资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拓展的原因所在。中国石油企业的对外投资借助了国家支持、货币坚挺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石油东道国动荡、运油路径单一等问题,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石油问题不仅是能源问题,其中更参杂着国际政治因素,因此中国石油开采业只有通过大型国有企业,以合作、协议以及贷款等多元模式投资,才能在世界石油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石油实验地质 》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石油实验地质 》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